漫话国防动员法规的起源与发展
《孙子兵法》开篇之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国防动员是战争之弓、打赢之基。国防动员法规是国家在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军事法的组成部分。完备的动员法规,是国家动员力的制度保证,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军事实力和法制传统的不同,国防动员法规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名称、形式不尽一致,内容上也有一定差异。
古代没有专门的动员法,一些法规对士卒征募、粮草准备、马匹征调等有相应规定。中国西周时期的《费誓》,有约束本方战士和平民保证作战物资供应的内容,如规定不及时足量地供应粮食、饲草、修筑工事的材料,以及损伤马牛的行为,要受到“常刑”“大刑”的惩罚。对不从王征的军事犯罪也有简单的处理机关和诉讼程序。秦朝的《傅律》是关于应役、免役的专律,规定男子到17岁时进行兵役登记,到60岁时才可免除;服役的具体时间和次数,则根据战事的情况执行。元朝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兵部》有关于保证军马供应的规定。明朝的《垛集令》《垛集军更代法》有关于军户服役的规定。
专门的国防动员法最早出现于1793年。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成功,遭到欧洲列强干涉。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紧急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全面动员。此后,颁布动员法便成为各国应对战争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制定战争动员法。
从1914年8月开始,德国议会陆续通过《授权法》等多项动员法律和法规。
德国为了进行侵略战争,于1933年颁布《国民劳动秩序法》《强制独占企业创立法》,1934年颁布《德国经济构成准备法》《动力经济法》,1939年9月颁布《战时经济动员法》和《战时经济令》。
英国议会于1914年11月27日颁布《国防法案》,并以此为依据,陆续颁布《军需部设置法案》等多项动员法律法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以往战争动员经验教训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修改或制定动员法的国家更为普遍。
英国于1939年8月颁布《紧急全权国防法》,这是一部关于全国总动员的法律。以此为依据,又制定了一批具体的动员法令,包括《国民登记令》《雇佣管制法》《产业登记令》《重要劳动管制令》《船员管制令》等。
法国从1921年开始起草《总动员法》,到1938年正式颁布,先后作过5次重大修改。
美国于1916年制定《国防法》,1920年通过《国防法》修正案,授权政府设置动员机构及编制动员计划的权限。
日本于1938年颁布《国家总动员法》,1939年、1941年进行修订。
2005年通过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于2007年6月15日起实施。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一些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动员法规。战后,不少国家又根据国内外出现的形势变化,对动员法不断进行修订。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先后颁布《国民工役法》《军事征用法》《防空法》《防空法施行细则》《统制战时粮食管理条例》《食粮资敌治罪暂行条例》《汽油统制办法》《国防公债条例》《妨害法币惩治条例》《修订救国公债发行条例》《购募救国公债奖励条例》《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战时管理进口出口物品条例》《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等各个方面的动员法律法规。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对国家总动员物资的征购、征用、生产、贩卖、使用、修理、储藏、消费、迁移、转让等,作了原则规范;对总动员业务的范畴和实施,也作了相应规范。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动员的法规或法规性文件。
1932年7月,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的训令》,对武装力量动员和物力动员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1940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动员及代雇民夫牲口的规定》,明确规定了边区各机关、部队、团队、学校的动员及代雇民夫牲口的原则和办法。
1941年5月,发布《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物资办法》,规定为保证战时供给而征用器材、粮草,占用人民土地、房屋的办法和手续,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1942年6月,晋察冀北岳区党委和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将完善预备兵的审查整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动员任务,发布《关于认真整理预备兵的决定》。
1946年,为应对国民党军发动的内战,新四军军部、山东军区发布“兵员补充指示”,规定了兵员补充计划及实施措施。
1947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有计划地动员组织和使用民力,支持长期战争,发布《战时勤务动员暂行办法》,规定了战时勤务的动员和组织、调遣使用、计工算账、奖惩与抚恤;10月,晋冀鲁豫军区发布《关于为大反攻扩军的命令》,规定了扩军的数量和实施办法。
1948年8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兵员补充的指示》,规定了兵员补充的来源与措施。
1949年4月,为配合解放战争的发展,保证铁路军事运输的畅通,发布《铁路运输暂行条例》,规定军事运输为铁路的“第一等任务”,并对军事运输的定义、办理、手续、运费、伤员运送、军人及民工乘车办法以及有关纪律,作了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一些含有工业、交通、物资等动员内容的条例、规定、办法。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加强,中国开始制定专门的国防动员法。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的颁行,是我国国防动员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该法阐明了我国国防动员的方针和原则,明确了国防动员的适用范围,规定了国防领导机构及其职权,规定了国防动员准备、动员实施和复员的内容和任务,公民和组织的国防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它标志着我国国防动员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我国国防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